先别谈“数智化转型”,
先谈你为什么这么累
我想先说一句不那么体面但非常真实的话:你不是在经营公司,你是在救火。
每天其实都差不多这样:
早上销售说:“单子能拿下,但得再降价,不降价客户就跑。
中午供应链回怼:“你们再压价,我这边库存、交期全要爆掉。”
下午财务拿报表拍桌子:“你们促销前能不能先问我?现金流已经绷不住了。”
晚上九点,你一个人对着一堆Excel问自己:我们到底是哪里在流血?哪个SKU会压仓?海外那个新公司现在到底是不是合规的?
请注意:这整套流程,几乎所有成长型企业老板都在经历。
而且这不是“偶尔很忙”,这是常态。
你不是CEO,你是中央处理器 + 消防队长 + 夜班会计。
这件事的本质只有一句话:你的公司没有“自己转起来”的能力,所以只能靠你死扛。
这才是你累的根本原因,不是你不聪明,也不是你不够勤奋,而是你的公司还在靠人力驱动,而不是靠系统驱动。
接下来我们就聊一个核心问题:有没有办法,让公司自己转?
什么叫“让公司自己转”?
想象你的公司是一台机器。现在这台机器的马达,就是你本人。
你不盯,它就慢;你一松手,它就乱。
所谓“让公司自己转”,不是玄学,是非常具体的一件事:你能不能把业务动作、过程数据、经营判断绑成一个循环,让它自动积累动能、自动纠偏、自动提速,而不是所有事都压到老板一个人头上。
这个循环,现在有个名字,叫——用友YonSuite的数智飞轮3.0。
别被名词吓住,我用一句最直白的话解释它做的事:
它把你公司的流程、数据和管理动作,接成一套可以自我加速的闭环,让公司从“靠吼”变成“靠系统跑”。
传统系统是什么?
记账本。事后复盘用的。
数智飞轮3.0是什么?
驱动引擎。事中纠偏、事前预警、实时指挥用的。
你买的,不再是“记录发生了什么”,而是“告诉你下一步必须怎么做”。这就是差别。
第一步:别全改,
先救你最痛的环节
传统ERP的逻辑是:我们来一次性重做全公司流程,像做大型心脏搭桥手术。问题是:你可能直接死在手术台上——周期长,代价大,内部抵触强,最后一地鸡毛。
数智飞轮3.0的逻辑完全不一样,它说:别谈大手术,先止血。
什么意思?你从“最痛的一个场景”开始,就可以启动,不用全盘推翻。
比如:
你最痛的是库存、补货、压仓风险。
那就先上“全渠道库存可视+智能补货建议”。系统直接告诉你哪个SKU会断、哪个SKU会积压、两周后哪个仓库会爆仓,而不是月底才清点。
比如,做鲜食食品,最怕的就是:质量出问题查不到源头,订单来了货却发不出去……像北纬四十七有机食品,应用 YonSuite 后实现鲜食玉米 100% 质量可追溯,生产效率提升 40%、订单履约效率提升 30%,库存周转从 “人盯人” 变智能管控。
你最痛的是海外新公司落地,
财务合规、审批流程、税务口径全是雷。
那就先用它的“全球多组织+本地合规模板”,把新公司装进一个标准化骨架。现实里,有企业把海外新法人公司从“几个月磨合”缩到“三周可运营”,账能跑、人能管、流程合规,数据还直接回母公司口径。你不用在海外重新再搭一套土办法。
你最痛的是交付,成本永远到完工才看见,
客户满意度出了问题才知道。
那就先把项目交付飞轮跑起来:人力投了多少、节点拖没拖、风险点在哪、毛利有没有在下滑、回款节奏会不会断——这些都变成过程监控,而不是事后追悔。
重点是:你只要先把“一个飞轮”转起来,你就已经开始脱离救火模式了。
这跟过去“全栈上线,否则没法用”的老式打法,是两个物种。
第二步:别再堆模块,
要把飞轮接成“飞轮组”
好,现在第一个关键场景稳定了。你问:下一步呢?
老思路是继续买模块。财务模块、供应链模块、CRM模块、人力模块……最后变成“模块动物园”。每个部门都有系统,但系统之间互相不说话,老板只能靠抄报表。
数智飞轮3.0不是“多买几个模块”,它做的是另一件更关键的事:它把这些场景连成同一条业务主线,按老板真正关心的目标来排兵布阵。
举个现实的目标,所有老板都问过自己:
“我这个新品,多久能回血?它能撑起我今年的现金吗?”
这个问题,单靠某一个部门根本回答不了。你得把整条链路接起来:
研发什么时候定型?
市场什么时候点火?
销售什么时候铺出去?压价会不会把毛利打塌?
供应链有没有产能和备料?
交付的满意度会不会拖垮复购?
回款多久能进来,现金流会不会扛不住?
在传统管理里,这个问题靠什么?靠你开N次会、吵N次架。
而“飞轮组”的做法是:把这整条链路固化成一个实时运转的闭环。系统直接告诉你:哪个环节掉速了、哪个环节在烧利润、哪个环节就要爆雷。
像北京御茶膳房,曾因多渠道数据不通低效,用 YonSuite 搭建全渠道订单管理体系(覆盖上百渠道),打通业财衔接,订单发货效率提升 10%、协同效率提升 20%,实现全链路数智化运营。
你从“开会吵架”升级成“看飞轮调参”。
角色变化非常明显:你不再当消防员,你开始变成导演。
第三步:AI不是噱头,它是增压器
到这一步,我们已经有了:
一个跑得稳的单飞轮(你的某个关键场景闭环了);
一个“飞轮组”(关键流程被接成统一主线)。
现在剩下的关键问题只有一个:它能不能越来越聪明,自动加速?
答案在AI。但注意,不是“PPT里的AI”,是“流程里的AI”。
很多厂商说自己有AI,意思是我给你一个助手,帮你自动填填表、写写摘要。这种AI,说老实话,是锦上添花型。
数智飞轮3.0的设计是“AI原生”,意思是:AI就是业务流程本身,是这个飞轮的增压器。
具体到动作是什么级别?
在销售上
系统不是月底告诉你“单子没签成”。它是随时判断:这个机会单有没有毛利风险、成单概率是多少、回款是否危险,并且直接建议下一步动作:是跟、是放、还是换打法。决策不是靠销售经理心情,而是靠全公司沉淀下来的交易数据和交付记录。
在供应链上
系统不是月底说“库存不健康了”。它是提前警告:“按你当前的促销策略,两周后A品会断货,B品会压仓。”然后它会给出调拨/补货建议,而不是让你拍脑袋。
在跨国运营上
系统不是告诉你“海外公司上线啦,鼓掌”。它会实时看审批链条、资金流、税务动作,有没有踩红线;一旦有问题,马上亮灯,甚至自动触发标准流程,而不是等被当地监管扣一刀你才知道。
这叫什么?叫“事前制动”,而不是“事后收尸”。
讲白了,你买的不是“AI的标签”,你买的是“不会让你炸掉的提前刹车”。
为什么我说它尤其
是给中型企业准备的?
很多老板会问:“听起来很高端,这是不是只有世界500强才能玩得起?”
不是,甚至可以说,大公司没你那么急。
大公司有缓冲、有冗余、有品牌溢价;你没有。你现金流断一口气,就没了。
成长型企业最大的死因,往往不是“赚不到钱”,而是“突然爆雷”:
一个库存压死你;
一次促销把毛利打穿;
一个海外分公司踩了合规红线被罚到吐血
一个大项目后期补救成本把之前所有利润全吃光。
数智飞轮3.0对你最核心的价值,其实四个字:防、止、爆、雷。
防库存爆雷:补货、调拨、促销节奏是实时联动的,而不是月底才知道仓库炸了
防毛利爆雷:系统告诉你“这波动作是在冲规模还是在冲利润”,你不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毛利线打穿。
防合规爆雷:海外子公司从第一天起就在“母体合规骨架”里跑,而不是野路子。
防交付爆雷:项目在进行时就盯成本和满意度,而不是结束后才发现“这单我们是亏的”。
说一句狠的:很多公司不是死在市场竞争,是死在自己没看见的雷。而数智飞轮3.0做的,就是把“看见雷并且提前踩刹车”标准化。
权力,从救火到调引擎
过去老板的权力来自两件事:
我够勤奋,我盯得够细;
我有经验,我最后判断正确。
但问题是:这太累,而且不可复制。公司离了你就散。
数智飞轮3.0之后,权力的来源在变:
你定义公司的主飞轮。
今年是新品回血?还是出海复制?还是现金流效率?你定优先级,而不是你亲自盯每一单。
你在飞轮的关键环节上加权。
这个月补供应链短板,下个月补交付短板,而不是全公司乱成一团、所有人都在拉你衣角。
翻译成人话:你从“亲自扑火”,升级成“调一台会自己加速的发动机”。
最后,就一句话
过去我们理解的“出海”,是把货卖到海外。现在真正厉害的中国企业,做的是“把一整套经营方式复制到海外”,包括财务口径、流程标准、合规模型、人员协同、资金流控制。
这件事,过去只有巨头敢想。现在,中型企业也开始做到。原因不是人突然变强了,而是他们在用一个可以复制的经营飞轮,而不是一堆零散的手工打法。
说穿了就是——你不是在“上系统”,你是在给公司装一台能自转、能防雷、能复制出去的发动机。
这台发动机的名字,叫数智飞轮3.0。
如果你现在还是每天守Excel、半夜救火,那不是你不行。是你还在徒手推公司往前走。
现在,有更成熟的推力了。用它。
• 文字|Ben
• 排版|Shadow、Jingyan
• 责编|Shadow、Yoyo、Ben
END
相关内容
售前咨询
4006-600-500售后服务
4006-600-588公司地址
北京市海淀区北清路68号用友产业园